一個內分泌科醫(yī)生原創(chuàng)的糖尿病科普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8-10
[此文主要針對內分泌/非內分泌專業(yè)醫(yī)務人員和認知程度高的非醫(yī)務人員,圍繞糖尿病從8個小問題展開,全文分上下兩部分,共引用50個高質量的參考文獻,數據客觀、可靠,以期與諸位一同了解和防治糖尿??!]

糖尿?。嚎崭寡?FPG)≥7mmol/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h血糖(OGTT2hPG)≥11.1mmol/l,即下圖紅色區(qū)域,就這么簡單!
糖尿病前期:空腹血糖5.6-7.0mmol/l或OGTT2h血糖7.8-11.1mmol/l,即下圖黃色區(qū)域。

糖尿病前期即糖調節(jié)受損(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,IGR),是糖尿病發(fā)病過程中的中間階段,根據空腹和負荷后血糖值,糖尿病前期可分為三種狀態(tài)——空腹血糖受損(impaired fasting glucose,IFG)、糖耐量受損(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,IGT)和二者兼具(IFG+IGT)。

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一種葡萄糖負荷試驗,以了解胰島β細胞功能和機體對血糖的調節(jié)能力,用于診斷早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、評價胰島β細胞功能,廣泛應用于臨床中。
正常人進食糖類后血糖會暫時升高,0.5~1小時后升到最高峰,但不超過8.9mmol/L,2小時后回到空腹水平。
糖尿病病人及糖耐量異常者則不遵循此規(guī)律,出現(xiàn)血糖值升高及節(jié)律紊亂??崭寡恰?.6mmol/l或OGTT2h血糖≥7.8mmol/l即糖尿病前期,空腹血糖≥7.0mmol/l或OGTT2h血糖≥11.1mmol/l即糖尿病。

臨床中經常應用OGTT評價胰島β細胞功能,需要分別在口服葡萄糖前、口服葡萄糖后30分鐘、60分鐘、120分鐘及180分鐘時靜脈取血,共測得5個時間點的血糖、胰島素水平及C-肽水平。
試驗中的胰島素水平可反映受試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,但已經注射胰島素或存在胰島素抗體的人做此試驗時,外源性胰島素會對胰島素測定造成干擾,不能真實反映胰島素分泌水平,所以一般情況下醫(yī)生均會同時測定另一指標——即C-肽水平,胰島素和C肽像兩個孿生兄弟,由胰島β細胞按1:1分泌,C-肽測定不受外源性胰島素的干擾,二者配合可以更全面的評價受試者的胰島β功能。
正常人空腹基礎血漿胰島素水平約為35-145pmol/l,由于C肽清除率慢,肝臟對C肽攝取率低,周圍血中C肽/胰島素比例常>5.正常人C肽基礎水平約為400pmol/l,正常人口服葡萄糖或標準饅頭餐后血漿胰島素水平在30-60min上升至高峰,為基礎值的5-10倍,3-4h恢復到基礎水平,C肽水平升高至基礎值的5-6倍。
為什么說OGTT可以更敏感的判定糖代謝異常呢?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病例~
A,女,40歲,體檢發(fā)現(xiàn)空腹血糖偏高1天,身高170kg,體重90kg,BMI31.1kg/㎡。

患者的空腹血糖只有6.12mmol/l,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,而OGTT2h血糖已經超過11.1mmol/l,可以診斷糖尿病。
B,女,59歲,體檢發(fā)現(xiàn)空腹血糖偏高1年。

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.7mmol/l,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,而OGTT1h血糖已經達到16.65mmol/l,OGTT2h血糖達到14.7mmol/l, 可以診斷糖尿病,同時可以觀察到胰島素高峰后延至120min和胰島素絕對值增加,提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早期相分泌受損。
C,男,28歲,因肥胖就診,有糖尿病家族史,身高178cm,體重92kg,BMI29kg/㎡,腹型肥胖,輔檢:ALT61u/l,UA587umol/l,TG5.1mmol/l,CRP13.9mg/l,HbA1c4.95%。

令人吃驚的是患者的空腹血糖只有5.15mmol/l,屬完全正常,而OGTT2h血糖竟然達到11.37mmol/l,可以診斷糖尿病,同時我們看到胰島素、C肽峰值延遲,出現(xiàn)在120min,且胰島素翻倍16.4倍,遠超過正常人的5-10倍,提示同時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早期相分泌受損。
D,女,30歲,因停經3月伴1年體重增加10kg就診,身高160cm,體重85kg,BMI33.2kg/㎡。
姑且不論少部分患者空腹血糖<5.6mmol/l時OGTT2h已經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,我們臨床中可以觀察到很多患者只要空腹血糖≥5.6mmol/l,即存在糖耐量異?;蛱悄虿?,如下:
E,男,31歲,身高173cm,體重75kg,BMI25.1kg/㎡,母親有糖尿病史,F(xiàn)PG5.89mmol/l,CHOL4.11mmol/l,TG0.93mmol/l,HDL-C1.1mmol/l,LDL-C2.39mmol/l。

F,男,59歲,消瘦就診,身高170cm,體重65kg,BMI22.5kg/㎡,否認糖尿病家族史,F(xiàn)PG7.66mmol/l,HbA1c4.83%。

G,女,32歲,無癥狀體檢,有糖尿病家族史,HbA1c5.9%,TG1.3mmol/l,LDL-C1.9mmol/l。

甚至在血糖異常之前,OGTT已經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,如下:
H,女,32歲,身高158cm,體重46kg,BMI18.4kg/㎡,饑餓后心慌,父母均有糖尿病史。

我們可以看到受試者血糖均正常,而胰島素高峰已經后延至120min且翻倍18.5倍,提示已經出現(xiàn)了胰島素抵抗和早期相胰島素分泌受損,此時相距受試者發(fā)生糖尿病可能還有超過20年之久,大量前瞻性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在2 型糖尿病發(fā)生前10-20年即已存在,胰島素抵抗的嚴重程度也是2 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預測指標之一。
這就是OGTT的價值所在:極早期發(fā)現(xiàn)異常,進而采取干預措施,防止糖代謝異常的出現(xiàn)。

人體胰島β細胞的代償功能是強大的,當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<50%時,尚可維持血糖在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,只有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超過50%時才會發(fā)生糖尿病[2],而胰島β細胞功能的下降不是在短期完成的,這意味著,在2型糖尿病發(fā)生的第1天,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已經超過50%,而這距離胰島β細胞功能開始下降已經至少超過10余年。
因無癥狀導致人們對糖尿病篩查的忽視,2型糖尿病診斷的第1天距糖尿病發(fā)生的第1天已經有5-7年時間間隔[3]。
這導致不少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已經存在慢性并發(fā)癥。國外相關報道顯示T2DM 初診時,約15%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,約20.5%有微量白蛋白尿,22.8%缺血性心臟病[4]。
2006年上海社區(qū)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發(fā)癥篩查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,新診斷DM 人群的視網膜病變、腎臟病變、周圍神經病變及外周血管病變的患病率分別為12.9%、20.0%、25.3%和9.0%[5],這就是為什么內分泌科醫(yī)生建議所有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全面篩查糖尿病慢性并發(fā)癥的原因。
血糖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,而胰島β細胞功能才是海面下的龐然大物,看似血糖只發(fā)生了輕微的變化,海面下的冰山早已暗流涌動……

所以千萬不要忽視5.6-7.0mmol/l的空腹血糖,雖然只是1.4mmol/l的血糖變化,卻可能是經過10余年的胰島β細胞功能損害的“冰山一角”而已,及時輕度血糖異常,請及時行OGTT進一步明確。
上述的病例資料與相關研究結果亦相符,2007-2008年中國14省流行病學調查提示,中國糖尿病前期患者表現(xiàn)以負荷后血糖升高為主,71%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表現(xiàn)為單純的糖耐量異常[6],即OGTT2h血糖>7.8mmol/l時空腹血糖<6.1mmol/l。

同時,研究顯示,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高達46.6%是空腹<7.0mmol/l,但OGTT2h血糖≥11.1mmol/l[6],這意味著,如果單純以空腹血糖≥7.0mmol/l診斷糖尿病,將會漏診接近50%的糖尿病患者。
糖尿病前期和早期糖尿病常無明顯臨床表現(xiàn),因而不能被及時診斷,OGTT試驗是診斷糖尿病前期和早期糖尿病的標準方法,其不僅可以減少單純應用空腹血糖導致的糖尿病漏診率的增加,而且可以敏感的發(fā)現(xiàn)餐后高血糖人群,同時也是確定糖耐量受損的唯一方法。
哪些人群需要行OGTT呢?
以下人群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,滿足條數越多,越需行OGTT進一步評價:
1.年齡≥40歲
2.有糖調節(jié)受損史
3.超重(BMI≥24 kg/m2)或肥胖(BMI≥28 kg/m2)和(或)中心型肥胖(男性腰圍≥90 cm,女性腰圍≥85 cm)
4.靜坐生活方式
5.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
6.有巨大兒(出生體重≥4Kg)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
7.高血壓(血壓≥140/90mmHg)
8.血脂異常(HDL-C≤0.91mmol/L(≤35mg/dl)及TG≥2.22mmol/L(≥200mg/dl)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
9.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
10.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
11.多囊卵巢綜合征(PCOS)患者
12.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(或)抗抑郁藥物治療的患者


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自1980以來,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逐年顯著增加,1980年全人群的患病率僅0.67%,2008年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9.7%,28年間升高十余倍,估算患病人數達9240萬,居全球之首,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15.5%,估算人數為1.482億[6]。

最新的流調顯示,2013年我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0.9%,估算患病人數達1.185億,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達35.7%,估算人數為3.881億。其中漢族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4.7%,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達38.8%[7]。
中國目前擁有超過全世界1/4的糖尿病患者,而這些糖尿病患者中,竟有63.5%的人不知自己患病,在年齡小于40歲的人群中,接近80%的糖尿病未被診斷,而所以已知患病的只有32.2%的人正在接受治療,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,49.2%的人血糖得到有效控制(HbA1c<7%)[7],即每100個糖尿病患者中,只有5.78個人有效控制了血糖。糖尿病及相關并發(fā)癥、合并癥的醫(yī)療花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。

2型糖尿病由遺傳和環(huán)境相互作用導致
遺傳: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(父母、子女以及兄弟姐妹)發(fā)病的相對危險為2-3倍,同卵雙胞胎發(fā)病一致率在30%-70%[8],這說明了遺傳因素對2型糖尿病的發(fā)生的影響。
環(huán)境:雖然遺傳流行病學的證據提示2型糖尿病的發(fā)生具有較強的遺傳基礎,但因在最近10-20年內人類的遺傳背景不會出現(xiàn)非常大的變化,糖尿病患病率的顯著增高只能用環(huán)境因素的變化來解釋[9]。目前,世界各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高的主要因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(如熱量攝入增加和體力活動減少)所導致的超重和肥胖,在病因學上,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糖尿病患病率的影響可歸結為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。
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外界環(huán)境,基因的作用相對不如環(huán)境重要。
總的來說,我國近30余年糖尿病患病率10余倍的增長,原因可以概括為四個字:
多——吃——少——動!
參考文獻:
[1] ADA. DIABETES CARE, 2009 ; 32(SUPPLEMENT 1): s1-s98.
[2] Lancet. 1998; 352(9131):837-53.
[3] HM Kronenberg等原著.威廉姆斯內分泌學.人民軍醫(yī)出版社.11版.2011:1291.
[4] Klahulec B,Vozar J. Vnitr Lek,2002,48(11):1031-1038.
[5]李銳,盧偉,賈偉平,等. 中華醫(yī)學雜志,2006,86(36) :2524-2526.
[6] Yang WY.et al. N Engl J Med. 2010 Mar 25;362(12):1090-101.
[7] JAMA. 2017;317(24):2515-2523.
[8] Jason Flannick. Natrue Reviews Endocrinology, 2016.
[9] Willett WC. Science, 2002, 296(5568):695-698.
本文轉載自:內分泌調控者,原創(chuàng)作者(張前進醫(yī)生,文中病例出自沭陽人民醫(yī)院內分泌科)